|
本报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农业农村部测算的数据,中国要想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总资金需求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占到中国GDP的2.5%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要想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中央要求的乡村振兴任务,需要48万亿元投资。
如何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责任投资领域面临的巨额资金缺口?混合金融或能成为破题方式之一。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从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举办的“混合金融的价值与在中国的潜力”分享会上了解到,当前国际社会对“混合金融”的关注度快速上升,中国也已在混合金融有了一定的初期实践。
用1块钱撬动8块钱
CAFI院长贝多广在会上分享了混合金融概念及其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据贝多广介绍,“混合金融”英文是blended finance,它通过运用政府等公共部门资金或慈善基金会、社会捐赠等慈善资金,撬动商业资本进入绿色能源、农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产生可衡量的社会环境效益。
在国际上,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 DAC)2017年就提到了混合金融的概念;2022年,印度尼西亚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发起了全球混合金融联盟(Global Blended Finance Alliance,缩写“GBFA”)。在近5年全球新闻报道频率增速排名中,除了高居榜首的“气候变化”议题,排受关注度第二位的就是“混合金融”。
贝多广表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缺口每年都有4万亿美元的规模,但是公共+私营部门的发展援助资金却仅有2500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公共和慈善资本来撬动商业资本,共同积极投身于改善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事业中,将有助于解决全人类共同的社会问题,形成良性的商业可持续模式。
“国际上一般认为混合金融的平均杠杆率可达到1﹕4,即用1块钱撬动4块钱,实践中,也有混合金融的应用案例杠杆率达到1﹕6,即用1块钱撬动了6块钱。在中国,用1块钱撬动8块钱也有可能,因为中国的效率更高。”贝多广称。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新闻发布的《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3年度报告——亚洲发展融资:政府社会共行动》也提到,多边合作和混合融资是亚洲应对严峻挑战和填补发展资金缺口的重要方式。
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CAFI研究部执行主任、IFCII副秘书长胡煦在会上对记者表示,中国关注混合金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一些融资方面的挑战,混合金融可以通过公共资金来撬动商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碳中和等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在对外投资和援助中一直践行混合金融模式,关注混合金融有助于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据胡煦介绍,中国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有一些早期探索。理论层面,1998年起,国家开发银行时任董事长陈元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关于开发性金融理论的一系列阐述与混合金融有较大相通之处。实践层面,比如,中国在对外投资和援助中有非常强的中国特色,一直在践行混合模式。
据了解,国内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混合金融应用案例是2019年批准设立的规模为15亿美元的公私混合融资母基金——山东绿色发展基金项目。
据亚洲开发银行消息,2019年9月,亚行批准向山东绿色发展基金项目放贷1亿美元。该基金采用创新杠杆机制,调动私人、机构和商业资本投资山东省气候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业务发展。
该基金持有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4亿美元种子资金,计划从公共渠道筹集3.6亿美元,从私人投资者筹集7.4亿美元。在此基础上,总共撬动75亿美元左右的气候正效益投资,目标杠杆率为1﹕5。
此外,上海金司南研究院副院长顾蓓蓓则在会上强调,现在气候变化的进程速度非常快,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多,早一些调动各方力量,能够更充分、更及时有效地把资金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项目中。从国际上的应用来看,混合融资是个非常有效的融资工具箱。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qGq50R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